top of page
bllusq.gif
筆者小序

大約在小學五年級時,筆者在一本數學書內認識了《畢氏定理》( 直角三角形的斜邊長正方等於兩直邊長正方之和 ),但未見論證。當時筆者自行用幾何方法來證明,及後從另一本數學書內發現所用的證明方法不謀而合。同樣,當我第一次得悉正弦和餘弦的定義時,便圍繞這些定義自行玩算,併計算出了幾個三角方程式,不久之後,我才知道其中兩個方程式實際在課本上被稱為《正弦定律》和《餘弦定律》。這便給了筆者一個啟示,如筆者能從基本開始,儘量避免先入為主的影響,視野便能變得遠達得多;更重要的是,其實一些明顯的自然定律並不需要高深的學養才能創立或發現​[1]。自此,筆者每每在上課時、閱讀前人著作時都嘗試理解多一些、置疑多一些及推敲多一些。

[ 按語1:《So-called Number System》及《玄虛論》( 初時名為《求知論》) 就是這樣始創出來。]

筆者小時候是在香港徙置區中長大,於彈丸的房間住了一家多口。每在晚飯後的一小時多,筆者便獨個兒到對面石屎足球場上散步。那時天色漸黑,球場上再沒有人踢波,只剩下老人家們在乘涼聊天和筆者在溫習靜思​[2]然後當天色黑齊,便仰臥在木椅上,陶醉於漆黑星空之中,望著繁星點點,靜待思潮湧現,尋找宇宙莫大智慧,沉思玄虛之道。如是者,一過便是數年。

[ 按語2:筆者一貫的溫習習慣,不是對著書本來回諗讀,而是儘量先從記憶中輾轉思索,到真個忘記或不明時才取書翻閱。]

早期筆者對研究學問所採用的態度,是先作主觀的假設,然後作極客觀的分析,還借用了《矛盾辯證論》,來攻擊自己所設立的論據。如此這般,務求達到千鎚百鍊的結果。

對於以上記述,筆者目的不在編寫小傳,而是希望能將個人一些心路歷程,訓練思考的方法,與網上讀者們分享。

colored_bar.gif
bllusq.gif
倫語要錄

「嘩!乜即刻擦黑板咁乖仔呀,緊係條數好難計定喇?」

「先生未嚟,你地點可以企出門口;一來唔好睇,最衰就係等人地知道你先生我未嚟哎嗎!」

以上兩節都是輯自筆者在中學時期所下的《倫語要錄》( 共三十六節 )。筆者中學時就讀於拔萃男書院,記是筆者高中時期的數學老師,他除了數學了得之外,更常妙語連珠,在堂上給學生們帶來不少歡樂時刻;回想起來,實也有值得標榜之處。事隔四十多年,筆者希望能將這全輯語錄和讀者們一一分享。如其中若有對夫子不敬之處,還請他老人家多加原諒。

colored_bar.gif
bllusq.gif
安稽文

「昔聞宮日,有位布衣郎,鄉紳南海望,萬木一草堂。專心施館業,… …」

以上乃《安稽文》中之起首五句。記述的是筆者高中時期的中文科老師,但上中文課總是好像在上近代中史課似的,他時常把伯父的名字掛於口中,不知不覺間將自己與其生平輾轉複述;一提到自己的伯父,他便顯得有些眉飛色舞。到底其人是誰?乃末曾公車上書、百日維新之愛國英雄是也。但使筆者所懷疑的,可便是老師和他伯父的年歲距離;如老師所言非虛,推算起來,老師應該是家中幼子,而老師的尊翁亦同樣也該是家中最幼。如是者,筆者便借著課餘的空閒時間,共寫下了千字《安稽文》( 實只有九百字 ),來表述老師堂上的言行和可知之生平。[安稽] 乃取自 [康雞] 之諧音;而雞者,實無任何諱謗之意。回想中學時期,同學們每都喜歡把雞字加諸於各老師的稱號以後,筆者為了保留個中神髓,就是犯上了不敬不雅之嫌,還請老師及讀者們見諒。

colored_bar.gif
bllusq.gif
詩話連綿

於一九八五年的五月初,正是筆者在英國留學期間;當時剛剛完成了工商管理碩士之指定課程,而留待校內撰寫畢業論文。就趁那幾日空閒,便獨個兒往風車國一遊。位於水平線以下的荷蘭,正值花開燦爛之季節,除風景秀麗之外,只見道路井然,穿梭有序。經過一整天的四處遊玩,次日筆者便停留在首都亞姆斯特丹內觀賞,午飯時便朝著唐人街方向前行。首都的唐人街原來位於紅燈區內,那裡可說是燈紅酒綠,白天也到處花街紅粉,兼且性商店林立,門前掛有霓虹光管,外來人頗有耳目一新之感。好不容易才找到一間中式餐館,依稀名叫龍騰閣,筆者坐下以後便叫了一碟炒粉麵。正在無聊之際,便於餐紙後題了一首詩。老闆娘見到筆者之舉動,很有興趣地把詩讀過,繼而要求筆者將這首詩送給她,筆者亦欣然答應。結果筆者不但可以免費享受一頓午餐,更有水果糕點於旅途中享用。記得筆者所作的是首七言絕詩,詩云:

「花妍秀麗無憂景,五彩霓虹艷更名,高流低野穿梭道,唯是荷蘭阿姆城。」

筆者不才,每在興之所至時或都有寫作的習慣,若讀者們不嫌粗淺的話,願將部分詩詞表列網上,望多加賜教。

colored_bar.gif
bllusq.gif
詩中有謎

偶以遇上一些較為特別的對聯和字謎,筆者一向都有收集的喜好。以下是一首七言律詩,作者不詳,似是失意於官場及情場之仕;但這同時也是謎語一則,每兩句詩猜一字,而最尾的詩句乃順序由以上的七個謎底所組成。如讀者們有興趣的話,不妨思考一番。詩云:

「木樹空風兩馬奔,一心旨下便無尋,

   安然嬌去單身處,何日相思無個人,

   歷遍天下清風客,水淨泉乾白水分,

   珠露玉零朱路滑,陪鳥知音萬載依,

   只留化身人逸去,卧膽忠肝莫若臣,

   事事前日思明日,日過無人思有人,

   明麗天質藏草雜,五行中者屬誰君,

   見句詩成七字顯???????。」

請恕筆者在此不設答案。然而,如閣下自行有心水,能做到謎通意順,就算不是真正答案,亦不妨視之為額外選擇。

colored_bar.gif
bllusq.gif
象棋殘局

中國象棋乃筆者初中時期的啫好之一,凡遇上一些象棋殘局,每都用來考驗一下自己的腦筋,去徹法破解。久而然之,筆者亦自創了三則殘局,名為「峯迴路轉」系列。對善奕者來說,難度只是一般。如讀者們有興趣的話,不妨推敲一番。既然難度𣎴高,請恕筆者在此不設破解之法。

colored_bar.gif
bllusq.gif
以數會友

在此不妨用數學來轉換話題,筆者至今對數學都不忘興趣,歷來也蒐集了好些頗為獨特或具思考性的數學題,現揀部分登於網上,讓讀者們動動腦筋。

colored_bar.gif
bllusq.gif
由衷之言

筆者在網頁曾多處提及的數學和哲學論著,當中似乎有些較為獨特之理論和見解。讀者們或會懷疑,若非有意故弄玄虛、譁眾取寵,抑或只是夜狼自大,癡人說夢,何解至今筆者仍退藏於密,而不將論著發表?

其實不外乎基於以下原因:

原因之一是出於個人理由,關乎於個人目前的意願和生活環境上的配合。既然屬於個人理由,請恕筆者不便在此公開表述。

原因之二是理論本身仍有不足之處。雖然大部份都屬於基礎理論,但在多處細節上還有繼續研究的需要和發展的空間,在未完善化之前,實在不宜繆然發表。乘著理論初成之勢,項細節發展的黃金期本應在二十年前,可惜接下來的時間,由於經濟上的原因,筆者仍然未能全身投入於研究,亦找不到適當的研究夥伴,更遑論有任何傳承者!回顧在理論的發展和推廣上,於純粹於自發性,筆者向來都是抱著順其自,不徐不急​[3]的態度。所謂「江山代有才人出」相信將來總會有「者」取而代,創出及發表一套更完整精準的理論。

[ 按語3:據科學家推算,地球的歷史經已有45億年,人類的歷史也有20多萬年。由此看來,任何對宇宙人類研究步伐理應不需過於急進。既然要運用自然而來的智慧來探索「自然」,最好的取態還是順其自然。] 

原因之三是筆者還未曾十足掌握到一些新概念和其延伸理論對現今信仰和理念的冲擊所帯來的關反應。要知現今的資訊,一經公開後便不能收回,若難以現世代所接受產生正面的效果,不如留有以待。一些未經「軟著陸」的嶄新概念而言,由於某程度上挑戰著部分根深蒂固的理念[4]若由筆者一個無名之輩來發表,就算「有幸地」得到廣泛討論,也難免遇上各界權威專家的質疑和爭論。在認受性方面,不似一般用科研 ( 例如:人工智能[5] ),潮流大趨勢和權衡各方利益壓力下最終只可能是徒勞無功,難起共鳴。何況現代教育偏向公式化,眾成長過程中已被灌輸各種公認為正確、恒之以久和環環相扣理念,不期然地植入於思想當中,每當需要對事情進行理解和分析,便受到潛藏著的主觀理念和然羅輯所規限;一旦遇著理念本質上的探討修正,絕多數人都只會加諸抗拒難於接受。筆者相信每個人都有或多或少的求知慾,求真固然重要,但真相與現實若是大相逕庭,有時還須保持緘默,暫且留住謎團,亦未嘗不對。

[ 按語4:就以科學理念為例,世人常將真相和關的真理定性為獨一無二、有規律可依和有因可循,而所涵蓋的大自然規律包括種物理關係亦被深信為永恆不變。]

[ 按語5:在前題上,人工智能至少先具有認受性的「正面」目標,可用於改善人類的健康和生活上,或用於消災解難上,或用於計劃更好的未來世界上。] 

作為經驗之談,筆者趁此想提醒一眾學術研究者,切勿有先入為主的態度,過早否定「眾所周知」的不可能或不可為,要知寶藏」往往在此中尋!

不竟是難忘初心,出自個人對社會的使命感,筆者仍會適當候在網上透露論著中的一些重點和提示,從而起啟發性作用。雖只是鱗半爪,若能夠被理解及採納,亦總算在求知領域上也曾出過分力。

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bottom of page